敵在中宣部

class="
image-block-outer-wrapper
layout-caption-hidden
design-layout-inline

"
data-test="image-block-inline-outer-wrapper"
>

class="
sqs-block-image-figure
intrinsic
"
style="max-width:1800px;"
>

class="image-block-wrapper"
data-animation-role="image"

data-animation-override

>

>

「維尼熊」這個卡通人物又被微博等社交平臺封殺了。這是繼「青蛙」之後,又一個動物形象因為和中國領導人產生了關聯而遭遇「封殺」。

在確認這條消息的真實性之前,我完全不相信關於「『維尼熊』在微博被封殺」的傳言——相關部門的管理者再保守、再嚴厲乃至再愚昧,也不至於僅僅因為一個卡通人物與領導人之間在形象上產生了弱關聯,就將「維尼熊」本身完全當作「關鍵字」封掉吧?更何況,這種關聯只是用來調侃、並無任何惡意、流傳度也不怎麼廣。

但我還是錯了。

如果你聽過 NickTalk 幾期政治主題的播客節目,就應該瞭解我對網絡監管的態度一直處於「保守中立」的狀態——雖然我本人的政治立場傾向於自由主義,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能理解政府採取的網絡監控。但近來先是大規模清理「膜蛤」,然後又封殺「維尼熊」的決斷,讓我對相關部門和機構的官員的能力產生了懷疑。

封殺的前提是肯定。當相關部門和機構以官方身分封殺「膜蛤」和「維尼熊」時,也就反過來以官方身分認可了「青蛙」與「江澤民同志」、「維尼熊」與「習近平同志」之間的關聯。在封殺之前,這種關聯是模糊的、揶揄的、微妙的、地下的,而一旦官方出面,這種聯繫就成了公開的、正式的、強的、「欽定」的。

原本,大多數人並不了解什麼是「膜蛤」、為什麼要「膜蛤」,以及「膜蛤」到底在「膜」什麼。當各個平臺開始對相關的形象、表情、語錄大規模清理時,那些原本不關心「膜蛤」、對「膜蛤」沒興趣的人們反而有了對此事好奇和探究的驅動力。同樣,當「維尼熊」這個原本只是在 2013 年習近平主席與奧巴馬主席會面時火過一陣的形象被封殺之後,全網帶來的傳播效應已經遠超「封殺」本身對輿論的控制。

除了引用網友們的那句調侃,還能說寫什麼呢?

——敵在中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