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轉」了,可你真的「需」嗎?

如果你是一位微博用戶,那你一定對「轉需」這個詞不陌生吧?這似乎是一個擁有神奇的加成作用的詞彙——任意一段價值未知的文字,只要在結尾加上「轉需」二字,就能立刻變成你應該立馬收藏、轉手分享的至寶。

於是,無論 PS 大法、瘦身指南,還是小護士透露的醫院內幕、科技大神為你總結的操作技巧,都成了一定要帶上「轉需」二字,以體現其不可多得、全網必讀的價值。

從微博出現、興起、興盛,一直到今天,「轉發」這個功能在微博的世界幾乎已經演化成了「公開收藏夾」的代名詞。你一定見過或者做過類似的事情:在轉發時直接加上「mark」或者「馬克」這樣的字樣,既是分享,也做收藏,其作用與「轉需」完全相同。

可是,當你敲下「轉需」二字時,真的有想過這條微博本身的價值,以及對於你要轉給的人們的價值嗎?

我最近對於每天接觸的信息流量太大這件事頗感頭疼。每次打開微博,各種「轉需」飄來飄去就是令我頭疼的因素之一。

據我觀察,同齡的朋友們中,已經很少有對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非常熱衷者。很多曾經在學生時代「每日數更」的朋友,如今已經漸漸地「每日一更」甚至「每週一更」。

出現這樣的現象,並不是微博或者微信不好用了。恰恰相反,經過數年的更新迭代,微博和微信的功能越來越多、越來越花哨,也越來越全面。但我也明白大家疏遠這些社交網絡的原因很簡單——出現在時間線上的內容越來越多,卻對越來越沒有吸引力了,相比於無聊地刷屏,還不如做點更有意思的事。

最新一期《IT 公論》剛好討論了「時間線被擠滿」這件事,節目中, 主播不鳥萬如一先生使用了「搞你的時間線」這樣的表達方式,一個「搞」字將諸多擠佔和破壞用戶時間線的做法形容得精確而又過癮。

是的,不要再搞我的時間線了。我是一個已經成年、擁有獨立價值觀和判斷能力且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當我打開微博或者朋友圈的時候,我只是想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來甄別信息的價值,從而選擇我想看的內容。如果你看到一條不錯的內容,轉發就好了,真的不用「轉需」。

如果這條微博真的足夠有料,不用你說,我也會「需」的。但問題在於,擠滿我的時間線的大部分恰恰都是對我來說價值不那麼大的內容,有可,沒有亦可。當你將一條微博標記上「轉需」這樣的字眼時,我不免多看兩眼,但倘若我看了之後不覺有趣,而且此類無趣重複得多了,「轉需」二字就會讓我產生反感和畏懼的心理,搞不好連我真需的東西都不需了。

我們的時間線不就是這樣被一點一點破壞掉的嗎?在那個沒有微商和謠言的年代,你在朋友圈看到的是朋友的笑臉、燭光晚餐、旅途所見,還有孩子可愛的模樣。而現在,你看到的卻是「快轉載,讓更多的中國人看到,已經被刪了十次」、「何炅在韓國被罵哭了,打賭會不會有 100 萬個中國人點讚」、「養生必讀!老中醫揭秘長生不老的十大秘訣」、「女人要靠自己努力,姐妹們抓緊囤貨」這樣的內容。當一個個「快轉」、「必轉」、「必讀」之類的詞彙一遍又一遍地出現在你的時間線上,這和「轉需」又有什麼本質區別嗎?

這是一個不缺少信息的時代,對於你我而言,獲取信息的途徑太多,信息量也太大。但這是一個缺少有價值的信息的時代,值得「轉需」的內容真不少,可以真的有從這些被打上「必轉」、「必讀」、「轉需」標籤的內容中學到過什麼嗎?

還不是沒什麼卵用。


作者

Nick,I have nothing except talent.